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352:心中没有爱也没有恨就接近圣人的境界,喜欢的不执着、不喜欢的也不排斥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十习因、六交报、七趣轮回23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f06288f0row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十习因、六交报、七趣轮回 23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 

(D)、四禅凡天。1﹒凡外四天:①福生天。经文:【阿难,复次天人不逼身心,苦因已尽,乐非常住,久必坏生。苦乐二心俱时顿舍,粗重相灭,净福性生;如是一类名福生天。】

 [注释]:「不逼身心」:谓以苦恼忧悬不起,故得以不逼恼身心。]「苦因已尽」:此]是[指不求欲乐,六识驰求之心已止]息[,故]所以[称为苦因已尽,然须知此非如]这个不是[圣道之已修断苦因。]修到断苦因是什么?苦不可得,叫做修断苦因,知道吗?悟苦不可得,不是远离,圣人不会远离一切恶境的,圣人不会的表示苦没有真实性,叫苦因已断,修空性的意思。「乐非常住,久必坏生」:「乐」,]是[指三禅之乐。谓明了世间一切乐皆非常住,]乐,不是常住的乐。那么[「坏」,]就是[变坏。谓乐久之后,必有坏相生,坏相生后,其乐必灭。「粗重相灭」:「粗重」,]就是[指苦与乐。谓由于苦与乐于清净心中,仍为生灭之相,]生灭,注意,只要有代谢之相,统统叫做生灭。什么叫做代谢之相?春天百花开,秋睹黄叶落。

诸位,生灭是代谢之词,注意这个名词,千万要牢记我现在这一句话,诸位,白天过了,变成晚上,是什么词?代谢之词。好,我们的身体,代谢之词就是无常,就是生灭,我们这个色身吃饱了饭以后,把这个化做能量,化做能量以后呢?变成了展现我们有体力,这个,连这个消化是什么?就是代谢,就是生灭,就是无常。动对静讲的,静对动讲的,就是生灭,就是无常。明对暗讲的,暗对明讲的,明暗就是代谢之词。男对女讲的,女对男讲的,凡所有相,统统是代谢之词。这样你就知道,所有的万法,生生灭灭,无常、空无自性,都是轮回、代谢之词。因此,只要有生灭、代谢之词,就是无常。所以不要执着,那么放下无常,就进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。仍为生灭之相,[仍是一种负担,而今此粗重之相已灭。「净福性生」:舍心不动之净福性乃得生起。「福生天」: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,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。]

[义贯]:[「阿难,复次」此类「天人」已达苦恼忧悬「不逼身心」之境界,其六识现行之「苦因已尽」,亦明了一切世间「乐」皆「非常住,久」后「必」有「坏」相「生」起。因此此天于「苦乐二」种「心」所「俱时顿舍」,故苦与乐之「粗重相」皆悉除「灭」,]诸位,苦乐是什么词?记得,就是代谢之词。[而舍心不动之「净福性」于焉「生」起;]诸位,这个舍,这个舍心是舍掉苦跟乐,所产生的一个舍心,这个舍心亦是生灭,因为是对苦跟乐讲舍,所以这个舍仍然是生灭。[「如是一类」众生「名福生天」。]

②福爱天。经文:【舍心圆融,胜解清净,福无遮中得妙随顺,穷未来际;如是一类名福爱天。】 [注释]:「舍心圆融」:「舍心」,以「舍定」而住于「舍受」(不苦不乐)之心。「圆融」,]就是[圆满融洽。谓由于此类天人之舍定更深,功行纯熟,故]所以[能令其所修之舍定圆融于一心之中,无有扞格。]捍格就是格格不入,叫做捍格。「胜解清净」:「胜解」,即理解殊胜且决定,谓了知「舍定」系决定][且殊胜之行,如此之理解,决定不异,故]所以[称为「胜解」。「清净」,指能所双亡,故云清净。「福无遮中」:「无遮」,]就是[无遮限。谓以「舍心」圆满融洽,故]所以[]没有[遮限。「得妙随顺」:得上妙之随顺,即于「舍定」得大自在,毫无遮障。「穷未来际」:谓尽未来际,爱乐、随顺「舍定」。「福爱天」:以此天之福,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,故名。此天天寿二五○大劫,身长二五○由旬。]二五O由旬如果按照我们来算,叫做一千公里啦,你想看看,一千公里,这是要吃什么才会饱咧?这如果买给他吃,再多也不够!还好这个就是用定力在饮食的,没有饮食了,用禅悦为食的,要不然这一吃起饭来,还得了?

[义贯]:[此类天人以其所修之舍定而住于「舍」受之「心」,已达于「圆」满「融」洽,决定舍定之「胜解」不动,任持舍定,能所双亡,达于「清净」,不为异缘所转,于其天「福无」有「遮」限「中」,证「得」上「妙随顺」舍定(而于舍定得大自在),于焉「穷未来际」爱乐随顺舍定。「如是一类」众生「名福爱天」。]

③广果天。经文:【阿难,从是天中有二歧路:若于先心无量净光,福德圆明,修证而住;如是一类名广果天。】 [注释]:「从是天中」:「是天」,此天,指福爱天。「二歧路」:二分歧之路,一]个是[为直往道,即]就是[广果天,]来到广果天;[二]、一个是[为迂僻道,]变成跑到无想天去,[即无想天。直往道即]就是[仍依福爱天之妙随顺进修,得舍俱禅,定深而发光,故]所以[下文说「无量净光」。更于此光中,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,令增盛圆明,如此修证而住,称为广果天。「广果天」:义为广大福德所感之果。此天之天寿五百大劫,身长五百由旬。又称]为[「舍念清净地」。

[义贯]:「阿难,从是」福爱「天中有二」分「歧」之「路」生出:「若于先」前福爱天之妙随顺于舍定之「心」,进修而得「无量净光」,更于此定光中,进修四无量心,「福德」即更增盛「圆明」,即依如是「修证而住;如是一类」众生「名广果天」。

④无想天。经文:【若于先心双厌苦乐,精研舍心,相续不断,圆穷舍道,身心俱灭,心虑灰凝,经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灭为因,不能发明不生灭性,初半劫灭,后半劫生;如是一类名无想天。】那一看就是外道的啦!注意,中间那个最重要就是不能发明不生灭性,这一段是特别重要的,为什么不能发明不生灭性,就没办法了生死?就是对空义的思想,第一义谛大空,不了解!第一义谛大空,出自大般若涅槃经中论,这第一义谛大空,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,不能发明不生灭性,那么,注定你就从头再来,从头再来。

2125页: [注释]:「圆穷舍道」:「圆穷」,圆满穷究。「舍道」,误以「舍」为究竟涅槃之道。]把那个舍,认为是究竟涅槃,不了解诸法本空,连这个舍的观念都不存在。[盖此类众生系外道人,乃以舍定为涅槃,]什么叫舍定呢?连苦、连乐,他都觉得麻烦,统统舍,那个舍没有空性的思想,所以还卡在一个我能舍,这个就麻烦了。我能舍,不是以无所住心的能舍,是以有所住心的微细的心识,说:仍以有所住的舍定为涅槃。[故]所以[其在定中,未证谓证,]还没有证,就说自己是证,[自以为已证阿罗汉道,得涅槃,]最重要的就是认为我能舍心住于能舍,不知道诸法本空,连能舍这个心,微细的心,仍然是不存在。没有空性就没办法证得阿罗汉果,没有空义的思想,就没办法断见、思、惑,证阿罗汉道。得涅槃,[已出生死轮回。然出定之后,知实仍未出生死,于是便谤佛,言佛妄语,妄言阿罗汉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,]生死已了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,[而实并无此事。以此毁谤三宝]的[罪,其无想天报尽]了[,即堕地狱。]

「身心俱灭」:以舍定伏六识之现行令不起,]注意那个伏字,只是伏,简单讲,没有断能所,叫做伏,不晓得唯心现量的道理。令见分跟相分暂歇,粗糙的暂歇,微细的没办法。以舍定伏六识之现行令不起,[故]所以[身心皆归泯灭之状。]就像一条鱼被冷冻起来,失去作用。[彼外道人以邪见故,因而自以为已证得阿罗汉涅槃道。]「心虑灰凝」:「心虑」,]就是[心果缘虑。「灰凝」,如死灰般]的[凝然不动。「以生灭为因」:「生灭」,指六识之起伏。谓既以依生灭之六识为本修因。「不能发明不生灭性」:如是因、如是果,故]所以[不能开发研明真如本有之不生灭性。「初半劫灭」:「初半劫」,为生于此天的最初半劫。「灭」,指灭六识想。谓]意思是说[在最初半劫中,由于勤习舍定,最后得灭六识想,而达灰心泯智,]灰心就是把这个所有的心识都舍,暂伏。泯智,也没什么智慧,把这个智慧冷冻起来,叫做泯智。不晓得知慧是可以妙用的。[是为无想定;接着便住于此定境中,如是经过了四百九十九劫。]

「后半劫生」:「后半劫」,]是[指无想天之天寿五百劫的最后半劫。「生」,]就是[其六识想,由于其五百劫之天寿将尽(还剩最后半劫),又复生起,于是从无想定出;出定之后,即]就[发觉自己并未以其定力而断生死、入涅槃,而仍处轮回,因而心生怨恼而谤佛,]说佛是妄语,我证阿罗汉果,还有这个轮回!结果把四禅误认为是四果。[如前]面所[说]的[。]「无想天」:无想天与广果天系同在四禅天,唯广果天为世间禅(或]者是[凡夫禅),只]以[贪求世间有漏果报而]言[已,并无]没有[邪见。而无想天则为外道禅,由于此辈自以为得舍定即是证涅槃,未证言证,且因而谤三宝。故]所以[此二天虽同为修「舍禅」,亦同在一处,但]是[种性不同(一]个是[为凡夫种性、一]个是[为外道种性),果报]也是不一样[亦异,故]所以[分得两种天名。]

[义贯]:[此类外道众生「若于先」前福爱天「心」中,「双厌苦乐」,而「精研舍」定之「心,相续不断,圆」满「穷」究,误以「舍」定为究竟涅槃之「道」,而以舍定伏息六识之现行以致「身心俱」皆泯「灭,]身心本来是可以大用的、妙用的,现在都把它泯灭,虽然功夫不错,却走错路了。[心」思缘「虑」有如槁木死「灰」]槁木死灰就是妙智起不了作用,叫做槁木死灰[般]的[「凝」然不动,得无想定;于焉住于如是灰心泯智之无想定「经五百劫。是人既以」依「生灭」之六识「为」本修「因」,因而「不能」开「发」研「明」真如本有之「不生灭性」,是故此人生于此天的最「初半劫」以习舍定而「灭」六识想,得无想定,接着即住于此定中达四九九劫,然而于最「后半劫」之际,以天寿将尽故,报尽定销,故其六识想仍复「生」起而出定。「如是一类」众生,「名无想天」。]

所以在座诸位,为什么佛在经典里面讲,佛道再差、再差的,就是无论是出家,无论是在家,只要知见不坏,那么就是这个罗盘没有坏掉。只要知见不坏,都胜过外道百千万,为什么?外道因为下手处就错,所以你外道,你一直走,一直走,越走就离佛道越远,出家众,或者在家居士,也许我们的定力不足,或者是五欲六尘习气还是很重,也许会犯到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,这五戒也许会犯到,但是受过地狱的果报、三途的果报,再起来的时候,因为他知见不坏,仍然菩提心不灭,还是可以趣向于究竟的佛道,所以这个宁可百年不开悟,不可一日走错路。

诸位,你不要以为真正的外道,佛道里面也有很多都是外道,为什么?没有依佛陀的正确的思想,穿着这个出家的衣服,披上佛陀的袈裟,但是思想是外道,所作所为完全是外道,这个就是我们末法时期最悲哀的一环,最悲哀的一环!他穿着出家的衣服,大家都尊重他三分,尊重他七分,但是他所作所为完全不是佛的思想,不是佛的行为、举止,这个就是我们末法时期,让人心痛的一个话题,真的是这样子!释迦牟尼佛也不在,释迦牟尼佛在世,可以折伏九十六种外道,你现在折伏谁,对不对?各人走各人的门派,八大宗派,各人走;还有附佛外道,他想要生存,他想要生存就自己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,包括那些乩童,一些灵魂附身,说什么娘娘来附身的啦!统统叫做佛教。一个人灵魂被附身,一直跳,一直跳,一直抖动,或者是起来讲话,他也这个叫做佛教。还有的出家人要搞这,看地理、看风水、看八字、看你吉凶祸福,说你前世怎么样,又是前世、又是怎么样子啦,有时候是胡说八道,然后唬住这些信徒,所得到的也是希望人家恭敬、供养,现在就是悲哀!所以这个信徒很想修行,出家众也很想修行,但是跟错了上人。

在座诸位,跟错了师父,比不修行还可怕!那因为他的师父的知见偏了,后面那个就不用讲,一盲引众盲,相将入火坑。所以在座诸位,修行必(须)要具佛的大智慧的慧眼,在你前面引导你,领导你,否则你会~法身慧命会摔得很惨!话讲回来,如果有上师、或者是师父、上人引导你,入于正知、正见,开发你的法身慧命,一句话,你背这辈子的恩,报不完!,因为这个是无量劫,你的法身慧命要靠师父的,靠师父的。父母亲只生你这个色身,上人是生出你的法身,所以上人也是母亲,也是父亲,上人的慈悲就是母爱,上人的这个教化就像严父,所以我这个母亲节也收到礼物,父亲节也收到礼物,太好了!我这个人是父兼母职,没别种意思,我们继续看下去。

2.结语:苦乐不动,于有为法达纯熟。经文:【阿难,此四胜流,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;虽非无为,真不动地,有所得心功用纯熟,名为四禅。】 2128页: [注释]:「四胜流」:指四禅之福生天、福爱天、广果天(以上为凡夫天),以及无想天(此为外道天)以此四天虽不究竟,然于世间之有漏果报][中,亦属殊胜,故]所以[佛称之为四胜流。「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」:谓此四禅之四天,皆已双舍世间之一切苦乐、入不苦不乐之舍定,故]所以[一切苦乐境界][不能动乱其心。「有所得心」:以此四天虽言修舍定,舍于苦乐,而入不苦不乐之舍定,然以佛究竟义言之,此舍定仍有「不苦不乐」之「舍受」可得,而舍受仍为心所有法的「三受」之一,仍是有所得,非全无「心、心所」法可得,是故佛言仍是「有所得心」。]有所得心就是没有证到毕竟空寂的心性。毕竟空寂,心、心王、心所有法,都不可得,连成佛尚不可得,何况有心王、心所。

 [义贯]:「阿难」,于四禅天中的「此四」种定力与果报皆殊「胜」之「流」辈,已于下自欲界上至三禅的「一切世间」之「诸苦乐境」界「所不能动」乱;其所证境「虽非」真如「无为」不生不灭真境之「真不动地」,然于其所修舍定之「有所得心」(仍有舍受可证可得),其「功用」已臻「纯熟」,能任运其舍定之功用而住于舍受之不动,是,「名为四禅」之四天。]

(E)、四禅五净居天(五不还天)。当然就是三果的圣人。

1.五净居之因。经文:【阿难,此中复有五不还天,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,苦乐双亡,下无卜居,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。】 2130页: [注释]:「此中」:此][第四禅天之][中。「五不还天」:「不还」,梵语为]叫做[阿那含,义为不还,指不][再回到欲界][受生,此为]这个是[小乘三果圣人,于人间证得阿那含果,命终之后,即不再生于欲界,而讬生于此][不还天,便在][此天中证阿罗汉道,随即入涅槃。以不还天共有五处,故]所以[称「五不还天」,又称「五净居天」;以其为净业之圣人所居,故]所以[称净居。「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」:「下界」,][指欲界。「九品习气」,为九品][思惑,思惑就是习气,修所断惑就是思惑,九品思惑,[指贪瞋痴慢之][种子习气。以此习气系摄现行烦恼,而经中省文不言。「俱时灭尽」,九品][思惑断尽,故]所以[得证三果阿那含,为不还果,不须][再来欲界受生。「苦乐双亡,下无卜居」:「下」,]就是[下界。「卜居」,]就是[居处。因为苦乐双亡,于欲界中已经没有此圣人可居之处。「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」:「舍心」,住舍定之心,指四禅天。故于同样已][][舍心的众同分之第四禅天中寄居,暂住于此处,以断剩余之七十二品思惑,而求证阿罗汉果;然后即于此天般涅槃。

[义贯]:「阿难,此」第四禅天「中复有五」种「不还天」,乃不还果(三果阿那含)圣者所暂居之处。此五天之天人已「于下界」(欲界)「中九品」思惑(贪瞋痴慢)]的[之种子「习气」与现行「俱时灭尽」,]七十二品(思惑)一下子全部灭尽了,[而证三果]阿罗汉[圣位,达于「苦乐双亡」,心无欲界苦乐生灭,故其于「下」欲界已]经[然「无]没有[卜居」之处,是「故于」第四禅「舍心」之「众同分」地「中」,暂时「安立居处」,以断]其[余]的[七十二品思惑,]诸位,四果阿罗汉在一生一世当中,一下子七十二品(思惑)全断,[而证阿罗汉]果[。]简单讲,三果到四果,那一果,七十二品(思惑)同时断。

[诠论]:[净居天之所以有五种之别,依《俱舍论》]这么说[云:「杂修静虑,有五品不同,故]所以[生]为[五净居天」。静虑即]就是[禅定之别名。]那么三果的圣人都有禅定的功夫。[又云:「杂修者,初起无漏观,次起有漏观,后复起无漏观,间杂而修故」。][又释《五品》云:]五品就这么分的,[「五品者,下、中、上、上胜、上极也」。][问:何故名为净居?][答:三果圣人,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,故名为净。净者所居之处,故名]为[净居也。」]

2132页: 2.净居五天。①无烦天。经文:【阿难,苦乐两灭,斗心不交;如是一类名无烦天。】这是三果的圣人,他的心是无烦的。[注释]:「苦乐两灭」:「两灭「,]就是[双亡。]「斗心不交」:「斗心」,忻厌之心,以忻厌两者相反相对故。]我们对于喜欢的人就是忻,喜悦;我们对于不喜欢的就厌;也是内在里面的忻厌之心在交争、在斗,[按:忻厌即][是爱憎]恨的意思[也。「交」,]就是[交战。以内心无交战,故]所以[]没有[重大][烦恼,因此烦][热寝息,初得清凉。]哲学家说:爱恨之心会毁掉一个人。强烈的爱恨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。再念一遍,这是哲学家讲的,哲学家说:爱恨之心会毁灭一个人。那么爱恨之心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一样。「无烦天」:此天之天寿一千大劫,身长一千由旬。

 [义贯]: [「阿难」,已达「苦乐两灭」,忻厌争「斗」之二「心不交」战,烦热寝息,初得清凉,「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无烦天」。]现在讲的都是圣人啦。所以在座诸位,看到喜欢的东西,不执着;看到不喜欢的东西,也不排斥,就是接近圣人的境界了心中没有爱,也没有恨。

 ②无热天。经文:【机括独行,研交无地;如是一类,名无热天。】[注释]:「机括独行」:「机括」,]就是[弩上发]箭[矢之]的一种[机,]这矢就是一种箭,[即]就是[弓弦上所安的机关,即]就是[今]现在[所谓的弹簧或]者是[机械装置。]以前没机关枪啦!那么[「独行」,此弓上的机关之收或]者是[放,一时只能作一项,]不是收就是放,不可能同时收或者同放,只能做一项,[不可能收放二者同时进行。以此比喻阿那含]的[圣者的心念,系独一无二,不杂余念,犹如机括之独行。]在座诸位,如果你进入念佛三昧,就是这个境界。就是这个,只有一念,所以为什么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会是最善巧,又同时是最究竟的,又同时最容易了生死的,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为什么?因为不复杂,万念都在这一念,这一念全部集中阿弥陀佛,OK!又能够自力,又能够仰仗佛力,为什么念佛的人了生死,力道会比较大?两股的力量。但是在座诸位,还是要注意,自力的功夫要强,你这一点要记住师父的话,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,都忽略了这一点,就是阿弥陀佛…然后他临命终有一个期盼,期盼什么?期盼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,现在?现在贪嗔痴不管啦!五欲六尘,照样贪;男女,一样淫;碰到了执着的事情,个么都割舍不下。

在座诸位,也念佛,阿弥陀佛…念得还会点头,阿弥陀佛…但是呢?习气一点都不放下。诸位!那你临命终有办法吗?这个就是修净土的人对净土法门看得太简单啦!其实净土法门真的不容易,不容易。平常你要下功夫,能够舍掉五欲六尘,要能够伏惑,让它暂时不起现行,习气在临命终的时候,完全都是念佛的习气,都是行善的习气,都是修行、拜佛、念佛的习气,持咒的习气。在座诸位,这样临命终才不会颠倒,平常的人也念佛,在临命终的时候,快死掉了,然后就说:唉呀,我已经当姥姥啦,我那个最后的孙子我还没看到,阿弥陀佛站在旁边要接引她,阿弥陀佛,你等到一下啰!我要看我孙子最后一眼。等到看到孙子那一眼,阿弥陀佛不见了。所以现在就是说,要了解这个世间的所谓孝子贤孙,都没有办法让你了生死的!要牢牢的记住师父这一句话。孝子贤孙要是能学佛,你在临命终就得大的助益,所以在座诸位,一定要度你的家人,一定要度你四周围的人,一定要度你的下一代的人,你临命终人家才会安排你,才懂得助念,否则你临命终怎么办?全家人都没学佛,只有你一个人,阿弥陀佛…对不对?你一断气,人家就摇你,爸爸你要醒过来,爸爸醒过来~儿子也不认识佛法,他爸爸离开他,伤心,你的女儿在旁边,爸爸,对不对?一直摇着你,她不知道临命终不能动的。

所以在座诸位,这是个重点,我们不必说证到三果阿罗汉,要抓到那个重点,伏惑、一心念佛、一心行善,同时放掉这个五欲六尘,临命终,一万个人往生一万个人,一个都不漏,不会有遗漏的!所以在座诸位,你要对今天所有的五欲六尘完全没有兴趣,不唱歌,也不跳舞,然后也不~食衣住行也看得很淡薄,谁得罪你,你也能割舍得下,这些亲情都知道,有一天,我们都要离开,迟早的事,提前做心理准备,那么你临命终要看得开,那就一定的,一定的!

接下来,2133页:[「研交无地」:「研」,]就是[研求。「交」,]就是[交诤。「无地」,]就是[无处,即谓不可得。谓吾人若研求其心中与其当前一念交诤之第二念,则了不可得(其心中,于一切时中,唯有一念,从无第二念生起、或]者是[交杂),因此连微烦之热]也没有[亦无。按:前面的无烦天]当[中,仍有「斗心」,只是「不交」;而今无热天中,连能起相斗之第二念]也没有[亦无。]在座诸位,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就是最清凉的,最清凉的,不过这一辈子有个重大的功课,你一定要做!《大悲咒》,你这一辈子一定要持十万八千遍;《往生咒》一定要持三十万遍;诸位,为什么这两个咒这么重要?《大悲咒》里面都讲了,如果有人持《大悲咒》,十万八千遍,不生诸佛国土的,观世音菩萨誓不成佛!《大悲咒》的重要可见一般。修净土的人,《大悲咒》,十方净土随愿往生喔!二、如果有人持,虔诚地持,一心不乱地持,不是说念一念~又看水果;念一念~又看那个饭;念一念~又看她的孙子;不是这样的!是真的下功夫持的,《往生咒》三十万遍,经典里面这样写,如果有人持往生咒,至诚恳切的持三十万遍,临命终佛光注顶,灭五逆十恶重罪,接引往生,苦不如此,誓不成正觉!《大悲咒》,十万八千遍。《往生咒》三十万遍。非常的重要,这个叫做辅助的行,一心念佛以外,这个咒非常重要的!

因此我告诉你,你今天你如果到台北,坐一下捷运的,上去,闭上眼睛,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,南无阿唎耶,婆卢羯帝烁钵啰耶…念了几遍,你的目的地就到了。捷运很快,你今天要来高铁,从高雄,我们从文殊讲堂出去,那个公园,是不是?距离十分钟,劳工公园,去那边,咦!坐个十五分钟,就到高铁了,十五分钟,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…念《大悲咒》很快就到了,这个叫做无热清凉。所以你要善用你的心,不要说:我觉得很烦~就是你心没有在佛号,没有在咒语上。所以这个无热天当中,连起相斗的第二念也没有。「无热天」:此天之天寿二千大劫,身长二千由旬。]

 [义贯]: [此天之圣者,其心念之收放,有如弓弩上「机括」(弹簧)之收放一般,是或收或放、单「独」运「行」的,故]所以[其心念极其单一,从不间杂余念,吾人若「研」求其心中「交」诤之第二念,则「无地」可求(了不可得);第二念既无,故]所以[连微烦之热]也没有[亦无。「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无热天」。]不是那个吴乐天喔!是这个无热天。不是讲古的那个喔!

③善见天。经文:【十方世界妙见圆澄,更无尘象一切沈垢。如是一类名善见天。】[注释]:「十方世界」:指此一大千世界之内的十方世界,而非十方佛世界。「妙见圆澄」:以其已修得「天眼智通」]三果的圣人已经证得天眼智通,[(又称][「天眼通」),故]所以[其妙见得圆满此大千世界,所见澄清朗彻。「更无尘象」:谓其所见更无外境(尘象)之隔障。]为什么?他能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能透视一切相不实在性,空性。所以没有任何的尘象,就了解万法唯心所造的道理是什么了。所以在座诸位,心外无法。弄清楚!心外无法,所有的法都是从心安立;所有的名相也从心去安立;所以的观念从心去建立;所有的烦恼也从心去建立;所有的解脱也从心去解开;除了心以外,没有其他的法。「一切沈垢」:承上文,其所见亦无内心沉垢之留滞,是故于内外皆无障碍。]一个没有挂碍的人,内绝对不执着于五蕴身;外绝对不会执着一切相;了解凡一切相皆是虚妄。「善见天」:此天之天寿四千大劫,身长四千由旬。]

[义贯]: [此天之圣者,于此大千世界内之「十方世界」,以其已修得天眼智通故,其「妙见圆」满大千、「澄」清明彻,所见「更无」外境「尘象」之隔障,亦]也[无]有[内心「一切沈垢」之留滞,故]所以[内外虚融,妙见无碍。「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善见天」。]

2136页,④善现天。经文:【精见现前,陶铸无碍;如是一类名善现天。】[注释]:「精见现前」:「精见」,]就是[精妙之见,指前]面的[之善见天,既已精妙之见现前。「陶铸无碍」:「陶铸」,]就是[即修练、证得。「无碍」,指变现无碍。谓以定慧力,修练成就「神境智证通」(又称][「神境通」或][「神足通」),而得变现无碍。「善现天」:此天之天寿八千大劫,身长八千由旬。]

[义贯]:[前]面的[之善见天既已证]得[天眼智证通而「精」妙之「见现前」,此天更以定慧力「陶铸」修证神境智证通,而得变现「无碍;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善现天」。

 ⑤色究竟天。顾名思义就是色界最后一天了。经文:【究竟群几,穷色性性,入无边际;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。】[注释]:「究竟群几」:「究竟」,]就是[究竟研穷。「群几」,]就是[群动之几微。群动者,一切有为法、]诸位,动,心动就叫做有为法;心寂就叫做,寂灭的寂,心寂灭就叫做无为法。在座诸位,究竟的如来藏,没有所谓有为,也无所谓的无为,有为是对无为讲的,无为是对有为讲的,连无为都不可得。所以不修观、不修止,圣道亦不为,是真无为法。一切有为法,[]者是[生灭之法也;]以有生灭相[以有生灭,故有动相。几微者,极小极小的微妙之相。此谓此天之天人,研穷一切有为法,到了极其微小的生、住、异、灭之相,如刹那刹那之生灭相,亦得其究竟。]

「穷色性性」:谓推穷诸色法之性,至于空性,即]就是[所谓邻虚尘;此亦即所谓「析色入空」。此是凡小之法门;大乘菩萨则不如是,以了色性本空故,色相非空、非不空,以无为故空,以有为故不空;是故菩萨知空非以析而空,本性空故,]本性就是当体,当体就是不可说,所以不能讲有,也不能讲无,也不能讲中道,也没有东西,你要讲什么呢?当体即空,就是什么空都是绝对。[无有「有无」可得,故]所以叫做[究竟空。]「入无边际」:入于无边虚空之边际。「色究竟天」:是为色界之最高天,故]所以[又称]为[「有顶天」,梵]语[名阿迦尼吒天,以是色界之极顶,故]所以[称]为[色究竟]天[。又以其圣者穷研色法至于究竟,故]所以[得]到[「色究竟天」名。又,色界之魔王,摩醯首罗天,亦在此天中,但与五净居天不同。此天之天寿一万六千大劫,身长一万六千由旬。]有较大一点点啦,喔!这实在是太大了!所以讲到这个,都是一种参考,也没人看过。诸位,一万六千由旬多大?比地球还大呢!是不是?地球才四万公里而已,一万六千乘以四十喔!多少?几个地球大啰!对不对?所以我们对这个也没什么兴趣,那么大要做啥?

[义贯]:[此类圣者,「究竟」研穷「群」动之「几」微(一切有为法极微之生住异灭相),推「穷」诸「色」法之「性」至于空「性」(析色入空),而「入」于「无边」虚空境界之边「际。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色究竟天」。]所以在座诸位,如果你能够析色入空,你也是圣人!虽然是析空观,但是已经很了不起了。所以一切,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叫你观想?一切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。譬如说,你很喜欢吃蛋糕,蛋糕做到色香味俱全,蛋糕,对不对?这个蛋糕怎么做的?面粉做一做,再加盐,加一些料,哇!这蛋糕很庄严,又有形状,母亲节的时候,吃一块蛋糕,人就是过着这种重覆的生活,但是你把它观照一下,哇!这个蛋糕是颗粒微尘的面粉所做成的,颗粒微尘的面粉,这个并没有蛋糕之相,面包也是,油条也是,馒头也是,咦!你就慢慢发现,凡所有相都是虚妄,所以不要被假相所迷惑了。

在座诸位,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姐,很漂亮,假设说,喔!她画得很漂亮,那么如果你有析空观,一观,没了!如果你看到一个老人很丑,很不喜欢看,那你也把他用析空观也没有丑的这个,一个老人皱纹、什么都有了,看起来很丑陋,还会流口水,身上又有味道,你也不用排斥他,为什么?有一天我们也会老,也会有味道,老人就是有一股味道,特殊的味道,special然后你也不用排斥他,为什么?你把他析空观,也没有老人家这个相,凡所有相还是虚妄,诸位,看透了人世间,看透了宇宙,凡所有相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,没有一种事情,没有一件这个相不是颗粒微尘的所构成的,如果你很执着美金,看一下,那个美金,花花绿绿的美金,把那个花花绿绿除掉,一张白纸,这一张白纸再把它切割,颗粒微尘,这张美金,一百块美金,没有了!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,非常的辛苦,非常的可怜。最后一段,看一下喔,义贯,再看一下,此类圣者,「究竟」研穷「群」动之「几」微(一切有为法极微之生住异灭相),推「穷」诸「色」法之「性」至于空「性」(析色入空),而「入」于「无边」虚空境界之边「际。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色究竟天」。

2138页,倒数第二行, 3.结语: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。经文:【阿难,此不还天,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,不能知见。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,皆阿罗汉所住持故,世间粗人所不能见。】什么叫世间粗人所不能见?因为没有开这个佛的眼,佛有五眼,在《金刚经》都讲得很清楚了,所以世间人看不到阿罗汉,我们太粗了,他们的境界太微细了。

[注释]:「彼诸四禅四位天王」:谓即使对于凡夫位之第四禅天(福生]天[、福爱]天[、广果]天[、无想]天[)中之四位天王而言。]「独有钦闻,不能知见」:「独有」,]就是[唯有。「钦闻」,即]就是[听闻;「钦」]就是[表]示[恭敬。「不能知见」,却不能知、不能见。以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之]的[境]界[,而第四禅天则或为凡夫、或为外道,连初果都尚未达到,故]所以[无]没有办[法知见圣人之境界。「世间粗人」:「粗」,以烦恼具足故名为粗。]那么[烦恼粗重之凡夫,以不修无漏业,故]所以[不能知见圣人及其道场。]

[义贯]:「阿难,此」圣人所居之五「不还天」即使对于「彼诸」第「四禅」天中之「四位天王」而言,亦唯「独有钦闻」其事,而「不能知见」其依正。犹「如今」之「世间」中,于「旷野深山」中若有「圣道」之「场地」,以「皆」是「阿罗汉」等圣众之「所住持故,世间」烦恼「粗」重之「人,所不能见」,非其境界故。]由这一句就更清楚的,我们世间的粗人,更不可能见到极乐世界,如果我们没有三昧力,念佛的三昧力,与佛相应,没办法见到佛。像东晋的慧远大师,他念佛,他修这个十六观经,同时也弘法,所以这个慧远大师念佛,念佛,三见弥陀,三次的见到阿弥陀佛立于虚空,他都没有说。那师父是梦见,也不是梦见,很清楚的看见,很多次的佛,没有东晋慧远大师那种功夫,我见到的佛也是很大很大,像隔壁十二层楼那么大!很大,很大!那么,每一个人的因为功夫不一样,所以你要有一点三昧的功夫,与佛心完全相应,就能够见到佛。自古以来念佛、见佛的人非常的多。

4.总结色界天:不出色界。经文:【阿难,是十八天独行无交,未尽形累,自此以还名为色界。】 [注释]:「独行无交」:「独行」,以无情欲,清净无侣,故曰独行。「无交」,指][与五欲无交涉。「未尽形累」:]这是[指此十八天之天人,以尚有化生之色质故,尚未尽形色之累。「自此已还」:「此」,指五净居天。「已还」,]就是[以下,指][从五净居天至于梵众天。

[义贯]:「阿难,是十八」禅「天」之天人,无欲、无侣、离爱「独行」而与五欲「无交」涉,虽已离欲,以尚有化生之色质(色界天质)故仍「未尽形累,自此」五净居天「已还」,下至于梵众天,统「名为色界」。]那么你就知道,到色界天,他是化生的色质,色界天的天质是很漂亮的!简单讲,他们的皮肤是漂亮到极点了,对人间来讲的话,他们就不需要化妆了,天生丽质。

C.无色界天。(A)无色界中回心之大阿罗汉。经文:【复次,阿难,从是有顶,色边际中,其间复有二种歧路:若于舍心发明智慧,慧光圆通,便出尘界,成阿罗汉,入菩萨乘。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。】

 [注释]:「有顶」:即]就是[色究竟天,以居色界之顶,故]所以[又称]为[有顶天(「有」者,色界之谓也)。]「色边际」:色界之边际,即与无色界为邻之处。 [「二种歧路」:「二种」,]就是[指利]根还有[与钝]根[二种人。「歧路」,]就是[分歧之路,]利根阿罗汉还有钝根阿罗汉,不要轻视那个钝根阿罗汉,他还是阿罗汉喔,他还是阿罗汉。利跟钝,利根阿罗汉跟钝根的阿罗汉,那么利比钝少修了二十万大劫,利根的还是生生世世薰习的。在座诸位!就像大家今天这样,你一直薰习,一直薰习,将来再修学佛道,就会变成利根,[谓利钝二种人所行不同。「发明智慧」:开发显现无漏人空之智慧。「回心」:回小心(小乘自求度脱之心)向于大心(大菩提心)。

[义贯]:[「复次,阿难,从是」色界之「有顶」天(色究竟天)与无色界相邻之「色」界「边际中,其间」之增上者「复有」利钝「二种」人所行分「歧」之「路」:其利根者,「若于舍」定「心」中开「发明」了无漏人空之「智慧,慧光圆」明「通」达,「便」超「出尘」世境「界」,离分段生死,「成阿罗汉」,然彼若不以得小果为已足,而更「入菩萨乘」,进修大菩提。「如是一类」圣者,「名为回」其小「心」向于大心之「大阿罗汉」。]

(B)四空天。①空无边处天。经文:【若在舍心舍厌成就,觉身为碍,销碍入空;如是一类名为空处。】空处就是连色身都没有,销碍入空,连这个色身都没有。

[注释]:「舍厌成就」:欲舍质碍之厌离心成就。]「觉身为碍」:觉有色之身(色界身)仍为挂碍。「销碍入空」:销泯色碍之身而入于空。盖此天系于地水火风四大之身生厌患,故]所以[销四大而入于空大(第五大)。]「名为空处」:「空处」,即]就是[空无边处天。此天之天寿二万大劫;以四空天没有「业果色」,唯有「定果色」,]什么叫做定果色?用定力保持他的生命,叫做定果色。他的生命不是业,他的生命是定。跟我们不一样,我们的生命是用业来构成的,那么他叫做定果色,用定来做为他的生命。佛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佛的生命是什么?佛的生命是愿力生,十方诸佛都是愿力来维持他的生命,那么就是跟着定果色,定果色是自力啰;那么愿力生,那个力道就非常的大,就是佛来投胎转世,统统是因为发愿而来的,示现的!所以众生叫做业果色;那么罗汉叫做定果色;佛都叫做愿力,愿力的色身,不是真正的业报(身)![故]所以[其天唯有寿命而不言其身形长短。]

 [义贯]: [在色究竟天中之钝根者,「若在舍心」之定中,仍欲进而「舍」其色界质碍身之「厌」离心「成就」,以「觉」有色之「身为」挂「碍」,故归] 所以[坚修空观,]要空掉这个色身,[而入空处定,从而依彼定力「销」泯色「碍」之身,「入」于「空」境。「如是一类」众生「名为空」无边「处」天。]空当然是无边处。

 ②识无边处天。没有色相,识当然也是无边。经文:【诸碍既销,无碍无灭,其中唯留阿赖耶识,全于末那半分微细。如是一类名为识处。】就是识无边处,叫做识处。[注释]:「诸碍既销」:「碍」,]就是[质碍,即]就是[色法。「销」,]就是[销泯。谓能依之有色质碍皆][][销尽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300~34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~30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00链接(未完)

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(慧律法师版)

楞严经讲解340:你没有忘掉这个色身,就一定会感得三灾,没有办法出三界

楞严经讲解341:今天听经闻法没看出什么结果,可是在你证阿罗汉果时就分利钝

楞严经讲解342:不管你在哪个时空扮演什么角色,记住要做最有利益众生的事

楞严经讲解343:在生灭无常的世间背叛与被背叛是很正常的事情,大智慧才是一生最可靠的

楞严经讲解344:淫欲是坠入三途的重大力道,你淫欲不断就是一直往下掉升不起来

楞严经讲解345:不管孝子贤孙有多好、夫妻感情多深,时间到时业力一转你走你的我走我的

楞严经讲解346:谁都不想看到对方傲慢的态度跟心态,傲慢只是自己麻醉自己而已

楞严经讲解347:要是掉进了地狱,除了佛和圣人能救你,世间人为你做功德诵经都没用

楞严经讲解348:在中阴身的人他不想去投胎,但中阴身最长的生命就是四十九天

楞严经讲解349: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情, 业力是最公平的上帝,所以不用怨叹

楞严经讲解350: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,想要好的果报就一定要断淫

楞严经讲解351:从今天起绝对不发脾气,绝对不恨任何一个人,你的相似三昧就现前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87目录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-90链接(未完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340链接(未完)

梦参老和尚地藏经浅释(全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(慧律法师版)

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,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

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,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

《寿康宝鉴》原名《不可录》白话版 全

太上感应篇目录01--52(完)

修福者必看: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(净空法师讲述)

自然疗法:不一法师棍棒推拿、按摩疗法教学视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